教授观点 | 朱恒源: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发布时间:2016-12-20 点击:

清华总裁班报道:

在清华大学总裁班学习,你可以得到著名教授、专家学者、业内资深人士用他们创新的战略眼光、独特的视角传递的真知灼见。授课专家们将会以最新、最科学的教学方式,对核心课程进行深入教导。同时,在课程中还有专门针对最新最热的案例进行互动案例解析,并且还有专题讲座论坛,授课导师带领大家进行实战性的探讨,怎么样管理好你的企业,怎么加强你自身的能力。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让你真正学到东西,而且学起来也轻松、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们可以沟通交流、相互探讨问题,相信这样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清华大学总裁班这种理论结合实战的教学模式,让你深入了解企业的管理方方面面,帮助你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时代在进步,企业需要一批优秀的管理者来让企业迎接各种挑战。清华大学总裁班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学习机会,使之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具备洞悉最新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成为能够从容应对未来竞争的企业管理精英。


朱恒源: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科技起飞提供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资源,前三次创业浪潮为创业创新搭建了完整的体系,一个从量
变到质变的阶段即将到来,中国第四次创业浪潮将是一个创新平民化的时代。
2008 年春天,我应邀去哈佛大学访问。傍晚的风有些凉,我下了飞机,裹紧衣服准备去打出租车,
一位年轻的女士走过来,用中文向我问路。结果她也要去哈佛,我们于是同行。
路上她说是来看丈夫的,自己不懂英语,还不让丈夫去接,硬是一个人从北京飞到芝加哥,再从芝
加哥飞到波士顿,结果没出机场就晕了。她是个体育师范生,自己创业做生意,这次想顺便带一堆
耐克鞋回去卖。
当时我就对她产生了一种敬佩:我一个清华大学老师,考过了托福,英语自恃不错,第一次到美国
时也是紧张的。她不懂英语,竟然就这么横冲直闯地来了,这种风格实在太难得。
后来清华有了创业课,我接触了越来越多她这样的人,感觉到中国的创业创新已经逐渐平民化,于
是第一次有了想为创业者写本书的念头。
朱恒源教授:
清华经管学院
创新创业与战略系 副教授、系副主任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 4.5 研究院 副院长
《创业八讲》作者
创新的普及和平民化
以前我们为什么不创新,或者说很少创新?因为成本太高。
学术界经常讲创新就是从 1 到 10 到 100 的过程,科研发现本身需要 1 块钱,完成整个注释和成果需
要 10 块钱,再把这个科研成果产业化则需要 100 块钱。也就是说,整个创新过程需要 111 块钱。
如果我直接模仿人家,那我可能只需要 10 块钱。我只需要付出模仿成本,创新成本是别人已经付出
的。
市场营销角度也是如此。一个新产品想要在市场上站住脚,我需要费很大的功夫、花很多的钱去告
诉别人这款产品有多好才行,如果我模仿美国的产品,只需要说这是美国最畅销的产品,一切就都
ok 了。
但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市场的一些变化让我感受到,创新,特别是通过创业来创新,已经越来越
普遍,而且越来越平民化。这里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商业意义上的创新,通过创新使得社会接受;
一个是教育意义上的创新,主要是一种精神或行为。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科技起飞的专栏文章。科技起飞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从社会和企业
动态来讲,科技起飞后就会出现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资源,它们会逐渐积累到一个爆点,一个即将
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创新资源群聚后,它自己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加之社会上再有一些风潮,就很容易涌现创业创新
潮。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过去 20 多年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中产阶层,他们有自主的价值
观,不会为了一份工作而把自己长久地连接到一个组织形态上,精神上是崇尚自由的,而自由是创
新的基础。
后来我认识了很多创业的年轻人。他们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普通家庭长大,没什么特殊背景,绝
大多数也不是天赋异禀,工作处于不错的状态,后来就想要去追求一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于是
就创业了。
所以我判断,创新的平民化背后是创新的普及,顶尖的创新肯定还是高成本很昂贵的,但整个社会
上,人人都可以汇聚创新,创造自己的一点东西,然后在社会架构中把它用起来。
商业是最好的创新方式
教育部在 2010 年发文提倡“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那之前,清华已经有了创业课,我们
赌的就是创新创业在中国会很快蓬勃兴起。
这个课好多学校都开过,中间都断过,但只有清华一直坚持下来了。这么多年接触创业者,给了我
两个重要的启示。一是如果你要给普罗大众讲课,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把原来的讲法完全改掉;二
是创新和创业其实没有特别高大上,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那些没有受过特别好的教育的人也能创
业,并且在创业中活得很不错。
我又开始反思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把我们的学生教得服服帖帖,不敢越雷池一步,把自己的未来
绑在一个专业和工作上。反而是那些接受教育不太专业的人,他们遇到事情会想,这个到底能不能
做,反正我先试试。
现在的情况就是,本来教育体系就有问题,整个社会观念也有问题,可我们还在强化一个金字塔式
的教育结构和社会结构,然后再告诉人们说,应该把塔顶的一些资源打开给一些低层的人,而不是
通过低层群体的创业创新活动去改变社会结构。
于是每个人都成为了这个金字塔社会结构的组成者,每个人都希望在里面占据有利位置抢占资源。
长此以往,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了,阶层固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很多低层的人通过创新和创业的活动,改变自己的社会生存状态,反过来也能对社会有贡献,这种
活动其实是在现实社会里每天都发生的事。
我发现现在大城市里面这样状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再依赖于某个社会结构了。我解决完小
康问题,回归到自由人,就做点有趣的事。我经常说,因为中国规模大,所以它可以容忍一些多样
性存在。一些多样性加一些自由,就会产生很多创新,这种创新要在这个社会蓬勃发展的话,商业
是最好的方式。
开头我提到的那位女士,也上了清华的女性创业班。当时她已经不卖运动鞋了,对我说,朱老师,
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了,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儿,我想开个翻译社,帮助像我这样不懂英语的人跟
外国人交流沟通。
还有《创业八讲》的第二作者,余佳。她倒是清华的毕业生,如今放弃了银行白领的高薪工作,自
己创业做服装高端定制去了。
每一次创业浪潮都会留下制度创新
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创业环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每一次的创业浪潮之后,都在社会制度、社会影
响、创业的社会合法性等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一次创业潮是在 1980 年代,代表人物有柳传志、张瑞敏等。说起来很多年轻人都不信,那时候做
生意被看成是投机倒把,温州的四大王进了监狱,仅仅是因为他们从事了在今天看起来很正常的商
业。
那一代人创业留下了什么?我认为是帮助商业在整个社会和原来体制的眼光里建立了一个合法的形
象,就是“哦,原来商业不只是无奸不商,还有可能振兴民族工业”。
当然那个浪潮也是鱼龙混杂的,最后一定是那些顺应了社会发展方向的东西才能留存下来,它为社
会创造了一个制度基础,而这些基础是后续人们创业的新环境。
第二次创业浪潮就是“92 派”。这些人是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下海的都是一帮精英。他们留
下了几个重要的制度创新——
首先是人事制度。当时出现了一个新词,“停薪留职”,把档案放在人才市场,不拿工资,自己下
海创业。这就导致了重要的资源向市场方向的流动,这就是进步。
然后是他们把资本市场冲了出来,中国企业开始有了股份制,这是他们最大的贡献。试想如果没有
股份制,没有资本市场,今天的绝大多数创业都是扯淡。要知道那个时代,整个社会视资本如洪水
猛兽,人们说到资本,永远是和资本主义连在一起的,而资本主义前面永远有一个词叫“万恶
的”。
这一波人,与其说他们创造了一些伟大的企业,不如说他们创造了一些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
基础制度——就是股份制和人才市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整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
人形象。他们的学历比较高,被外界称为“儒商”。
第三次创业浪潮是 2000 年前后,互联网兴起,外国风投进来中国,把创业早期的基本问题全都解决
了,建立了期权制度、风投制度。
在那之前,注册公司要有注册资本,这个资本还不能少于多少多少钱。很多人就从别的地方调用一
笔钱先注册,然后再把钱还过去。但是严格法律意义上说,这是非法的,因为注册资本是属于企业
法人的,不属于个人,要把钱拿走得经过法人同意。
“92 派”创业浪潮中,很多人都做过“皮包公司”,因为注册资本不能低于多少多少钱嘛,我就先
忽悠个 200 万注册公司,注册完过两天就撤,去做别的事。
到了王志东这一波人,这些问题就完全解决了。投资人了解了你的公司后,给你投资,然后你到国
外去注册公司,然后在海外上市,这些都是 SPV 结构。
现在 BAT 都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还有当时风起云涌的三大门户网站。
总结下来会发现,三次创业浪潮过去,中国的整个创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而且前几次浪潮造就了
一批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投资者,愿意去给创业公司进行天使投资,再到后面的上市、并
购,整个链条就完整了。
科技起飞导致创新成果的聚集,三次创业浪潮沉淀了创业制度和创业资源,加之新的中产阶层追求
自由,那么整个创业创新活动注定要在社会中普遍分布的,这就是创新的平民化。


    【 联系我们 】

    联系人:何老师

    手机:13911229638

    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政编码:100084

    地址:清华大学校内

    招生热线:13911229638 何老师 地址:清华大学

    2014-2016 Copyright 总裁班培训官网 建站技术支持 明略科技